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畚箕

畚箕為阿美族整理穀物所使用的編器,主要用於曬場上盛裝穀子之用,由漢人社會傳入。畚箕常見以斜紋編法製作而成,大多使用藤、竹篾材質,其形制為二向形,因器身與底折呈現兩面不同的方向。本件畚箕典藏品的編織方式,並非一般常見的斜紋編織法製作而成。先以寬篾片用方格編起底,後轉以細篾條採絞織編法。所謂的絞織意即將一組材料絞轉到另外一組材料上的意思,在本件畚箕上,以細篾條絞織於寬篾片上,是較為特殊的編織法。畚箕的邊緣收編以夾條二次相交縫編法完成,並於邊緣頂端縛結藤繩作一繫耳,用於方便吊掛或提攜。一般畚箕的口緣處都以鏟形平面做結束,本件畚箕以寬篾片作為骨架,並將剩餘的篾片突出於口緣處做鋸齒狀,推測可能更便利於鏟起稻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