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袋

採集於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本件為布農族男子工作時使用的網袋,族語稱為davaz。 本件男用網袋由苧麻線編結而成:軸心比1:2,由中心軸線交叉,中央繞十字後穿刺起底,有加固一圈。過軸使用單結,網目使用約1.3cm的定目棒編結而成,過中心軸層數共28層。兩側邊緣也有軸心,兩底部有單輪結耳翼,直徑約0.25cm,頂端兩側和軸心有雙輪結耳翼3個。用半目結收邊,圍線和軸線用雙套結打結後,穿刺縫合。使用薯榔染色,有局部修補處顏色不同。 布農族的網袋以苧麻線作為主要的材料進行製作,完成後大多數都會先用薯榔染色後才開始使用,這件網袋因使用薯榔進行染色,所以呈現紅褐色的色澤。 薯榔的布農語在郡社群稱為tabutabu,巒社群則稱為tatabu,這是一種蔓生植物,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山林之間,薯榔的汁液有黏性,可以讓網袋的纖維變得強韌牢固,而且還有防潮的效果。 進行薯榔染色時,先將薯榔削去外皮,切塊之後再刨成絲。然後把網袋開口張開,放到木臼裡,再把薯榔絲放入,用杵將薯榔搗碎,讓薯榔的汁液搗出,過程中還需要加水,並用手不斷翻動網袋,直到網袋的每個部分都均勻染色為止。染完之後要拉扯網袋整形,讓它均勻撐開,然後用力甩打清除網袋上多餘的薯榔渣和染液。最後將染好的網袋吊掛起來,並在裡面放入重石,讓它可以均勻撐開。最後等網袋風乾後,就可以開始使用。 現代的布農族網袋大多都使用方便、強韌而且防水的尼龍繩,或可以在市場買到的棉繩進行製作,傳統的材料與生活智慧已逐漸被取代。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