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寺廟、宗祠前殿中門門柱兩側放置石獅或抱鼓石,有加強門柱的穩定性,也象徵功名、守護避邪,是實用與象徵兼具的巧藝裝飾。竹塹城著名寺廟的石獅石材大多採青斗石,多為蹲姿、軀體略彎,並向門中央扭轉,展現相望拱衛的精神,匠師多係嘉慶道光之後來台的惠安石匠,在竹塹寺廟較著名的作品有長和宮、金山寺、竹蓮寺及城隍廟的石獅。而同治年間起造林恆茂祖祠時由名匠張金英建造名貴石獅於祖祠前,日後陸續安置過於日軍駐守的試院、武營、新竹神社鳥居前等,最後於民國時期遷置新竹縣議會大門兩側,通稱為議會石獅,復因原出自潛園林家,又稱潛園石獅。潛園石獅由祖祠裝飾一變為官衙裝飾,不同的放置地點也反映出家族的滄桑和新竹政局的變異。這些從清代時期至今的竹塹城石獅,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不同風格,表現出藝術發展風格的演變,惟近年來石獅作品,競相誇大華麗,以繁複為尚,為參拜者訪遊者帶進另類的視野和見解,更令人緬懷舊日石獅所帶來的深層感受。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31&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