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竹南寮地區的聚落開發歷程來看,開墾本區的人絕大部分來自泉州府,尤其是同安籍移民,故竹塹港富美宮信仰核心區內的居民以同安籍為主體,單姓宗族中則以彭姓為大宗,居民以農業為生,漁業為副,兼及曬鹽,大部分的聚落型態維持散村景觀,部分發展成集村。竹塹港泊地因沙岸地形影響時常淤積,在缺乏清濬養護下,漸漸衰退,惟早期貿易商業殷盛時,富美宮香火因地近竹塹港而昌盛,形成以竹塹港為輻輳的信仰圈,四周並發展為一個具有中地性質的聚落-王爺宮,富美宮的王爺信仰藉著放船送瘟的習俗,由晉江傳入南寮地區,再經由種種神蹟流傳,擴大信仰範圍,後因社會與宗教心理因素、殖民政府政治力量的干預、行政區劃不同所產生的認同感差異、地理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的影響等因素,其祭祀圈結構演變劃分為北寮洲時期、南寮建廟前期、日治時代、光復後四個階段。1845-1945年間,由居民共同集資建廟與迎王爺,而形成53庄的祭祀圈,富美宮在南寮地區廟宇祭祀圈系統中,具有超行政村祭祀圈的大廟格局,係獨一無二位階最高的總廟,其王爺宮聚落則發展成本區的中地聚落。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31&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