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民國三十年的法源講寺,身處古奇峰上,古奇峰山光水色,清領時期為文人雅士群聚之地,晚清已被評為竹塹的古蹟名勝,日本統治時期新竹縣知事櫻井勉在山腰處修築大觀山館,為斌宗法師建立法源講寺的所在地。斌宗法師自幼出家學佛,講經遍及全台,遊覽古奇峰時,見其依山面海,寬闊幽雅,遂有結茅終老之志,並由地主獻地、信徒捐款建寺,法師弘法講經,也重視僧才教育,設置南天台佛學研究所,作為養成青年弘法講經的僧徒。後繼有覺心法師、仁慧法師及筆者住持法源講寺,推動諸項建設及寺務,建設法源講寺華藏寶塔、大殿等重要建築,將法源講寺從傳統中轉型為現代化,獲有佛教藝術殿堂的雅號,並加強推廣佛法與藝術活動,奠定臺灣佛教寺院藝術化與現代化的歷程碑。法源講寺未來規劃希望藉由各種現代化建設,期能讓佛教深旨走入生活、建立結合修行、養生、文化與佛教藝術中心的養生文化村,結合志同道合者,在人間呈現佛教與藝術融合的新淨土。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31&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