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在先民開拓的過程哩,遭逢艱危難之時,心酸泣血之際,每每藉宗教慰靈而解脫。特別是在「六在三亡一回頭」的移墾環境,寺院祭祀變成了以之現實生活的慰藉。未知世界的寄託,給無語問蒼天的人們再努力的依賴。寺廟由茅舍草屋發展到金碧殿堂;寺廟的內涵自然成為探討地區人群發展的軌跡。 新竹地區的寺廟調查研究來有自,日治時期《新竹廳寺廟調查書》以開先例,戰後《新竹文獻會通訊》近年李亦園等《新竹市民宗教信仰》以及《新竹市志宗教志》為新地區的宗教,寺廟作了系統而詳盡的敘述。由文化中心到文化局所委託研究規劃的長和宮、關帝廟、城隍廟等古蹟調查維護計畫,更作了整體的分析。 民間從事寺廟的紀錄相當普遍,但口耳相傳的迭聞逸事,過於彰顯神蹟以致侷限性太大,所幸近年學術界的投入,在寺廟及宗教發展各方面從事專業客觀的研究,張玲、王見川、江燦騰等的各有創新領域。本地的佛門人士逸跳脫舊日的模式,以入世的態度,作積極地闡述,從而可知新竹地區宗教,寺廟的探討研究,在台灣地區中,有著相當扎實的基礎。 鑑於永續舊日的結果,也希望繼續新的資源,本期內容的主題部分遂以竹市寺廟為對象,這些論著皆以過去專業研究的成果為基點,新盡發掘整理的資料,作創新的陳述,茲分別介紹如下: 福佬與客家的交陪~新築內天后宮知多少 范明煥 藉由以往新竹地區宗教信仰研究的基礎,探討竹塹成天后宮的發展沿革,並對現今義民廟信仰和媽祖信仰重疊的內天后,用自己的觀點析釋,內天宮祀典活動由清代八個神明會運作,到目前新東匯的掌理都有大商榷空間,尤其是近三十年來,信徒資源的設限,閩客風格的乘隙,也將會引起更多的關切。 古寄遠眺—法源寺 釋寬謙 繼「回首法雲照今時」後,以詳盡的文獻史料進一步探討古奇峰的自然與人文,說明古奇遠眺的特色,人傑而後地靈,鍾靈毓秀的斌宗法師開建法源講寺,講經弘法。近年來更藉由各種現代化建設,入世積極精神,期待能讓佛教深旨走入生活,建立結合修改、養生、文化與佛教藝術的養生文化村。 3.富美宮之歷史沿革及共在南寮地區民間信仰的位階 楊曲昌、韋煙灶 本文在楊曲昌〈塹港富美宮之祭祀演變探究〉,韋煙灶〈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而延伸的論著,探討塹港富美宮祭祀圈變遷及影響變遷的因素,進而論及富美宮在廟宇祭祀圈的位階,無論在文獻史料的運用或田野調查資料的選用,都有很踏實的成就。 在專題方面,仍一本「文獻」的建構宗旨,冀求為新竹文化增添些許內容,各篇著作分別如下: 文學散步 「先生媽」裡的小說結構與文化衝突 陳去非 藉由吳濁流〈先生媽〉的故事時空背景、故事結構、主題意識,分析其小說和表現技巧,探討角色人物的觀念意識。 文物新探 林占梅與「萬壑松」唐琴之謎 程玉鳳 探尋潛園主林占梅所擁有古琴中最具價值的「萬壑松」在幾經變化亂,轉換得手,險遭火焚祐德髹漆復原的來龍去脈,除了應驗名琴如林占梅所說「豈有神物護持,故得此不壞之身」 也彌補他一生無可如何的遺憾。 清代竹塹城的石獅(竹塹研究劄記七) 張德南 簡介竹塹城百年風華不同特色的石獅,也試圖淺釋對潛園石獅的來龍去脈。 學者之風 「竹塹俱樂部」是「新竹座」的前身! 葉龍彥 回應謝珊珊〈被遺忘的劇院—竹塹俱樂部〉一文,對其追根究底的態度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展現「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懷抱表達崇高敬意,作者明快的檢討、補遺正是學界難見的清流。 耆老回憶 光復初期的回憶 葉錦爐 以淳原自然的風格,清新的語氣描繪戰爭大變局下,一般社會民眾對新局面的各種因應,細微動人之處,彌補報章雜誌之不足。 開闢新竹公園的回憶 謝水森 敦述日治時代新竹第一期都市計劃中完成的二號(新竹)公園一號(東山)公園,做了簡要的報導。 新竹由文化城發展到科學城,不同內容的文化內涵,在台灣地區是很特異的,因此逐步的發掘重建,讓傳承使我們更快速的前進跨越,文獻的整理與運用。正是新竹發展中人人有義務投入的職責。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31&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