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29期編輯報告:高峰植物園面面觀   

編輯報告 「高峰植物園」的前身是以林業試驗研究為主的一塊基地,在城市擴大、科學園區設立等時空背景下,由原本在新竹市郊一個偏僻的林木實驗站,轉而成為都會中的綠地,承載著實驗、產業到休憩、教育等功能。因環境條件與林業政策轉變,高峰的使用型態也面臨轉型。在民國七十四年曾以森林遊樂區方式規劃,並獲得經費補助,終因地權問題嘎然而止。民國八十一年,市政府委託當時國家公園學會中在台大植物系任教的謝長富老師研究團隊研提「新竹高峰植物園規劃設計」,至此才將高峰植物園發展方向確立。民國九十一年重新整秀穗成今日樣貌。 在思考高峰植物園為主題時,可供參考文獻有限,或因能力限制,盡未能尋獲對高峰植物園的完整起詳細的發展紀錄,僅有上述簡單的輪廓,實在無法構成完整的論述。因此構思由日治時期林業發展描述邦時設置時的時空背景,遂撰「日治時期台灣山林政策下的新竹地區的林業發展」。在進一步,以高峰植物園發展的轉變為文「從林業試驗到植物園—淺談日治時期新竹州之林業試驗與高峰植物園的轉變」。田野訪談過程中發現與林業有關的工業—炭業,本地亦曾是重要的產業,發展甚可上溯至清領時期,且已有探視的記載。故以此為題撰寫「新竹地區炭窯業始末初探」。以上三篇文章均賴鄭智殷小姐在數月間辛苦收集資料並進行時數次的田野訪談,最後再與本人討論共同撰寫上述文章。 另外則希望以古輔今,將高峰植物園現況與資源利用方向為主軸,相望能將本篇主題完全發揮。在現況部分邀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任職的顏新富副研究員進行數次的踏勘,再由本人執筆而有「高峰植物園植栽現況調查」一文,其中最寶貴資料在將植物資源位置與種鑑定完成,可以提供做為後續發展的基礎。另外則由本人與顏佩雯小姐在現有資源下充實高峰植物園發展解說系統轉寫「高峰植物園發展趨勢」。 在本次主編「高峰植物園」專輯時,有賴文化局文化資產課林曉玫小姐的協助,新竹林區管理處的資料提供極新竹市押花藝術協會、孫協勇先生、謝瑞濱、蔡金龍先生、林金樹先生等人提供寶貴時間與資訊。另外本人在中華大學任教的學生劉薇芝同學協助收集整理文獻、黃志杰同學等十數位同學協整理繪製插圖。在此特別由中表示感謝。 此外,陳立台先生所寫的「新竹市長和宮歷史沿革與景觀建築之探討」則由清領起深入介紹長和宮發展與當地人文與常民生活個關係,另由建築體制分析其坐落與建築中蘊含的天地觀。長和宮在清領時期與內媽及政衙前分時段有炭市的交易,在此收錄也可能說是巧合。 王新學先生所撰之「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前進策略—以竹苗地區為主」,則強調日治時期番漢和間之關係與市略,是研究空間與事跡上很好呃參考資料。 張德南先生則延續對竹塹史蹟的考據本刊收錄「乾隆初年王佳宋岸的析釋—竹塹研究劄記七」,亦是難得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30&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唐先柏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4/0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