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梅是清代臺灣淡水廳竹塹城(今新竹市)人。道光二十九年,他在竹塹西門雅構潛園(約在今新竹西大路與中山路交接處,俗稱『內公館』),他邀請風雅的文士來到此園中吟詩唱和、品茗賞石、彈琴作畫。當時 竹塹文風之盛,勝過北臺,多得自於他在潛園的提倡。 其詩《潛園琴餘草》約有一千九百多首詩,寫於咸豐年以前,終於同治六年。內容大多關於詠骨肉親友、園居、遊歷、時事、興懷之作。其詩學香山、劍南,五言古、近體,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當時臺彭道徐宗幹評論其詩為「和靜清遠、古澹恬逸」、「詩味多琴味」。 民國八十三年,新竹市文化中心印行了《林占梅資料彙編》第一冊《潛園琴餘草》。本文採該書作為論述對象,以賞析林占梅傳統詩的結構。「結構」在此是指詩的組織形式、章法理路。前人已分析的屬於內部結構,而筆者打算將從外部結構分析並附上分析的內容。根據林詩的內外結構組織將其分成承接、截斷、錯綜、翻疊、對比、倒裝、補起、層遞、五、七言選 體、構字十種依次討論。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9&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