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八尖山的觀音石柱     

十八尖山自發展為近代化森林公園後,其中的觀音石柱雕刻頗受眾人的關注。 清代乾隆年間因土牛紅線繞經十八尖山,加上傳統下葬的觀念下,此地區的許多義塚皆成為官山塚地,允許民眾埋葬,在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也將此地區列入共同墓地;因此十八尖山地區可說是自新竹開闢後清明上塚的義山。 日治大正年間,十八尖山地區為規劃成公園因而清除大量的墓塚,基於對處理墓地的傳統作法及敬畏心理,設置了三十三座觀音石柱雕刻以示對亡魂的尊重。觀世音有多達三十三種的形象和分身,又稱「三十三身」,十八尖山所設置的觀音石柱為「三十三身」。 以往為義山墳塚的十八尖山,經改造後有了新的面貌,公園裡觀世音的「三十三身」石柱雕刻更增添了莊嚴的氣息,使造訪者達到身心靈皆可放鬆的效果。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9&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3/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