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28期編輯報告:十八尖山   

編輯報告 十八尖山位於新竹市東南郊,因其明顯峰頭共有十八個,故稱十八尖山。本區是個地形相當美麗,展望相當良好的地方,極具休憩、景觀、教育等價值,更是新竹市民經常踏青、郊遊的好地方,平時遊客就很多,假日或黃昏時段更是人潮擁擠,現已成了新竹近郊市民的重要活動場所,因而本刊特別針對十八尖山為主題,並廣邀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提出各自的研究成果或見解,以便大家對於十八尖山能有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 其主要論述如下: 十八尖山生態簡介–許慶文 描寫十八尖山的生態特性,由地質環境、植被特色到常見動物的介紹,讓讀者能對十八尖山的自然環境有較完整的認識,進而理解到十八尖山的特色與珍貴之處。 回首漫漫來時路:細說歷史長河中的十八尖山–范明煥 藉由史籍資料的考證,尋訪十八尖山在不同年代的稱謂與歷史定位,讓讀者能一窺十八尖山這個小土丘在整個新竹地區開發過程中的見證地位,也讓大家能了解新竹的相關發展歷程。 竹中人與十八尖山–張福春 透過有關於新竹中學的早期文獻或校友珍藏資料來探尋十八尖山的樣貌,在整個新竹中學的發展過程中,也讓大家能明白十八尖山在各項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分說明了人與環境的互動與影響。 十八尖山發展探尋–張德南 就竹塹地區的發展歷程來說明都市近郊小山的價值演變,能讓大家對於十八尖山的過往有所了解,也提出十八尖山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是個值得大家深深思考的問題。 十八尖山的觀音石柱–張德南 藉由觀世音的憶憶探尋,說明十八尖山觀音石柱的緣由與興衰歷史,也是對於十八尖山發展歷程的另一佐證。 詩人是勉感而纖細的,尤其對於大自然的觀察與體會更是高人一等,本其配合十八尖山這樣以自然生態為訴求的對象,故收入兩位新竹知名詩人林占梅雨陳秀喜的詩作賞析。占梅先生是清朝時期竹塹地區的詩畫名人,其作品豐富,對於當時竹塹地區詩畫風氣的提倡居功至偉,若能了解其詩作特性,對於賞析西其作品應有極大幫助。而秀喜女士是光復前後新竹有名的女詩人,其作善以各種植物的生命特性來隱喻人生現象,是個對於自然觀察相當細膩而用心的人,在林木茂密的十八尖山中讀其詩作,應能讓人有更多的感動與領會。 文末已被遺忘的劇場–竹塹俱樂部一文作結,讓人知道史料考察的困難與疑惑,大至十八尖山的名字考據,小至一個小小建築的認定都是一樣的,若能對照范老師的十八尖山歷史考證,應能有不同的體會與感受。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9&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許慶文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3/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