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無論富、貧,家中都會選一個最好的位置作為「廳堂」,固定擺放八仙桌、太師椅及懸掛字姓燈,門楣上掛八仙彩為最起碼的佈置。廳堂除了祭拜神明祖先,通常也是年初一除夕年夜飯開辦之處、親朋好友來時的接待場所、家中宣布大事之地以及治喪等所在。 上述佈置用品中,擺設於廳堂的正中央,面向正門,分為上桌(擺設神明佛像、香爐以及祖先牌位)與下桌(祭拜時放置禮品、菜餚所在)合併稱「八仙桌」,其尺寸配合廳堂空間大小而設計,特別的是廳堂以及八仙桌的高、寬、長度的尺寸單位為春秋時代遺傳下來的魯班公尺,而非台尺。通常八仙桌上桌靠牆壁擺設後,牆壁上還會懸掛中堂一幅(莊嚴意義為重的畫)以及對聯(家訓或立身處世原則),形成裝飾體面,增加觀瞻。廳堂左右兩側還會擺設太師椅四個以及小几桌二桌,與八仙桌搭配成套。此外在喜慶時廳堂大門上方會掛上八仙彩,取好頭彩之意。 在經歷清朝、日本統治以及二次大戰後的新竹,環境、民間風俗隨時代潮流而大大改變,如日治時期,透過教會鼓勵在客廳擺放沙發椅等新體制,不使用八仙桌等去除舊思想、舊風俗,而到現今,廳堂佈置的風俗大多不再如過去一樣,甚至已經被遺忘,成為憶往。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8&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