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初探清代閩粵機鬥及其空間分布演變-以道光朝李通事件為例   

清代前期的台灣因為是移墾社會,使得不同群體多有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如祖籍或方言等),然而多樣的認同基礎會隨著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情況的影響產生暴力衝突,甚至是分類械鬥。 以道光朝李通事件為例,一開始只是單純李通等人偷竊粵籍黃文潤家的豬隻而引起的格鬥小事,但由於李通等人對於黃文潤赴縣稟報一事有所懷恨而開始造謠,產生了分類械鬥,並且蔓延範圍越來越大,造成淡水廳、彰化縣與嘉義縣多處損壞慘重,以及不論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遷徙問題(促使兩籍間的祖籍分布更加集中)。 藉由李通事件的發生,可以分析出幾點為何會發生以及蔓延的因素,如閩粵族群空間分布的差異性,原先閩籍與粵籍的移民分布都是各依其利、各取所需的狀態,但乾隆朝之後,移民越來越多,土地拓墾達到飽和狀態,使得閩粵籍開始有了衝突與摩擦;中央行政的消極治理在行政區管理與開拓地方面無法同時配合發展(地方治理少但管理範圍過大);地方兵力不足等。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8&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