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新竹在地與外地作家的文學 繼《竹塹文獻》第十三期後,本期再度以「文學」作為編輯主題。其內容共有五篇文章,所觀察分析的是出生本籍的在地作家以及自外地但寓居過新竹的作家,包括查元鼎,王松,張系國,席慕蓉,陳銘磻等新、舊文學作家的相關事蹟與創作活動。 首先,拙文(笑看人生 麗句寫愁-清代竹塹地區流寓文人查元鼎及其詩作),剖析清領時期一位遠從浙江流寓來竹的文人查元鼎的心境及其詩作表現。查氏寄居新竹的生活並順遂,雖然富室林占梅曾多次接濟,但窘況依然,而在聽聞故鄉遭迎太平天國之亂的慘況時,更是心急如焚,但又進退兩難,終日徬徨。面對這樣的家國浩劫與人生困境,詩人只能苦中作業,自我消解,卻反而造就了其人「麗句寫愁」的特殊藝術風格,堪稱「文窮後工」的典型。 次篇余美玲(隱逸與用世-論滄海遺民王松的詩歌世界)一文,旨在闡述日治時代的竹塹詩人王松面臨嚮桑巨變時的應世之道及其詩歌創作成果。乙未割台之後,王松原本內渡福建避難,但因途中遇賊,洗劫一空,不得不再返回新竹故土,無奈地接受異族統治,並選擇隱逸生活以避世亂;不過詩人的內心世界卻又始終感時憂國,未能真正獲得閒適與寧靜。文中對於王松此種充滿矛盾動盪的心理變化,有極為精彩的刻畫,而論者將王松反映生活所寫的詩作納入詠懷詩歌的傳統來探究,進而品評其藝術表現,更有精闢入裡的慧見,讀者不可錯過。 第三篇李寶玲所撰寫(魂兮歸來-張系國《遊子魂組曲》上卷六篇初探),則是討論在新竹長大而後出國留學,定居海外的張系國其早期作品《遊子魂組曲》中上卷六篇。作為一位飄泊天涯的遊子,張系國的筆下人物也充滿了「鄉關何處」的情思,更有因之衍生而出的認同危機,這其中固然有著作家本人在歷史、文化、時代、政治動盪背景成長時的迷惘與省思,而論者更認為小說內容的呈現,不僅在為張系國尋找生命的方向,其實也同時在建構遊子歸鄉路的過程,深刻呈顯了作品的積極意義與終極關懷。本文更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歷來有關張系國創作的相關論述往往特重主題內涵的抉發,論者卻另闢蹊徑,針對張系國小說作品的藝術技巧深入說明,發現作家善用「言辭的反諷」、「情節的反諷」來製造文章的轉折與高潮,頗具創見。 第四篇楊宗翰(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評論長期任教新竹師範學院美術系的詩人席慕蓉在台灣現代詩史上所引發的「席慕蓉現象」,並呼籲重新省思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問題。論者一方面詳細觀察現有的幾懂台灣文學史/詩史,認為席慕蓉不論是以「暢銷詩人席慕蓉」、「女姓詩人席慕蓉」 、「蒙古詩人席慕蓉」、「非詩社成員的(非(詩人席慕蓉)的何種姿態出現其中,似乎都無法確切相應於一個合理的位置,而提出應該多加注意席氏作品藝術表現的看法;另一方面,論者不但希望文學史的書寫者,不要受到「席慕蓉現象」的糾葛,更不可陷入「大眾」、「流行」、「通俗」等字義的混淆,以致影響了公允判斷席氏的文學地位。通篇持論犀利,觀察敏銳;尤其是透過席慕蓉及「席慕蓉現象」,來檢討目前文學史的書寫問題,極具思考價值。 第五篇劉紋綜(人生的七巧板-談陳銘磻文學作品中的「故鄉」與作品樣貌的「多變性」)一文,論述的對象是出身新竹而後卻成為台北異鄉人的作家陳銘磻,文章分由兩方面來談論其人的創作表現,條理清晰,文字流暢。其一,先從陳銘磻大量作品中捕捉其人對於故鄉新竹的複雜情懷,嘗試說明「新竹記憶」對作家自身的創作產生何種牽連與影響;其二,則是剖析其離開新竹後,地理空間的開闊,促使作家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因此產生了多變的創作樣貌與內容,這對於孤獨飄零的異鄉遊子,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轉化與突破。由於陳銘磻作品數量眾多,且又受限於篇幅,論者能夠挖掘上述重點加以剖析,實屬難得,何況此一論點的提出,也是一種可取的觀察視角。 回顧台灣文學發展的歷史,新竹地區早在清代便已擁有「北臺文學之冠」的榮銜,本地人士更是熟諳當時文壇領袖鄭用鍚、林占梅等先人的風雅韻事,而透過本期諸文的述評,吾人可以發現,在鄭、林之後,新竹文學的天空依然寬廣,歷史長流中的無數明星璀璨耀眼,深深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正待吾人親近與欣賞。 黃美娥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19&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