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有文虎、燈虎等別稱,通常為讀書人的文辭遊戲,鼓勵學子多讀古書、沉浸漢學修身養性,是良好的文化民俗活動,常於佳節時舉辦,如元宵。 燈謎在台灣的開端由咸同年間新竹潛園主人林占梅所開啟,其提倡謎學,常於佳節時邀請賓客客製謎題舉辦文酒之會,有學子射覆得獎,即給獎勵,此外林占梅也親自撰擬謎題,為潛園燈謎,注重本土化題材,但現今謎稿大多佚失。 燈謎取材包羅萬象,因此台灣燈謎製作家王素存將其分成18大類,不過近來因時代變遷,為了迎合大眾趣味,開始走向新方向,如地名、人名、電影節目等謎題增加。燈謎的體式在新竹吳靜閣先生編著的《燈謎體格類纂》中,劃分成脂粉、旋轉,聚散、損益、晦明五類,每類八格,為常用的四十格。 要一矢中的猜射燈謎可從研讀《說文解字》,了解字的構造下手,多讀多看並且讀熟,正面不行,則由側面著想,或是從謎句扣法來研究。 新竹謎學有許多的大家,如光緒中年時的胡揚先、黃壽甫、魏澄川,或是1930年代劉篁村、吳靜閣等人創立「的社」更為謎學的研究貢獻許多,只可惜最後在盧溝橋事件面臨停刊,而二次大戰後雖謎學普及了全島各地,但搖籃之地新竹已默默敲出尾聲。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1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