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古蹟的關注,始於黃瀛豹編著的《新竹史話》,於是開始留意市區事物。該關注雖在工作時被擱置,卻又在退休後復燃。隨著參與古城牆腳與古蹟之旅,同時經由《竹塹城之沿革考》以及《新竹叢志》等著作,作者進一步了解新竹。 民國87年仁德街促進會成立,作者燃起將古地圖與現今市街圖合併的念頭。開始時,僅在新的市街圖劃上古地圖,失敗後便改將古地圖放大,再著手改進而成。當時只有八個城門名,且無位置之說明。其中,大與小的土地門,被分別劃在城的正門前以及通往城外之道路上。經由文獻資料以及他人的指點,作者發現東門有異,於是修改小門卯耕門於正門前,最終又回復為賓暘門。其後,在老一輩的傳述和親身探尋下,作者提出了新的觀點:北門城樓在北大路與北門街;隘門在長和宮邊、內葉大厝外,現被開闢為愛文街十一巷;觀海門在外葉大厝後,日本時期被改建為公用廁所,日本統治的1929年又被拆除;清朝時代新竹外環道路始於湳雅街,經水田街、承恩門、長和街、觀海門、中路、雅谷巷,終於牛埔路;卯耕門在中正路美乃斯餅店後;賓暘門在東門街民族路交叉前,河間外科醫院的對面;二戰後,革命烈士碑取代了砲擊東門城的紀念碑。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1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