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消失的江氏節烈坊   

「旌表」在傳統社會上扮演著維護倫理綱常的角色,於《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旌表的種類分成多類,其中節孝是最多也是最複雜的一項。節孝所包含的貞孝節烈觀念,在宋代理學風氣陶染下,更加旺盛,自然而然也為明、清代以後的傳統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明鄭及清代初期為夫殉死者的節烈行為,其悲酸慘苦較令人景仰、易受到社會肯定,因此部分牌坊予以建立,但到了康熙二十七年時,為了避免輕生從死帶來風氣,開始嚴禁私自從死,在「孝義兼全」的要求下,節烈標準提高,節孝成為社會較為接受的烈女主體。 節孝常見的旌表方式為贈匾、立石刻名,少數准旌表建坊為官給銀三十兩自行建,但建坊鉅額,因此節孝坊多在子孫功成名就後才建成,節烈坊則更難建成,除在朝廷方面不易獲准,節烈者上下得以出面者乏,各方面困難重重,因此於道光十七年提准旌表建坊的竹塹城江氏節烈坊的意義尤以特別。 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死後約二十年在鄭家聲望正隆下,由地方士紳在淡水廳儒學成立後呈請,再約三十年後由嗣長子華迪建造江氏節烈坊,但民國五十年因鄭氏子孫無法保存最終被拆毀,是為台灣地區最後獲准且最後消失的節烈坊。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1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6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