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時代性靈」(Zeit Geist),是德國哲學中備受討論的一項議題;在不同時代裡,知識份子都必須面對複雜的歷史處境,並且提出對於時代價值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不僅存在德國,對於有著曲折歷史過程的台灣而言,島嶼上的知識份子們同樣也或以思想、或以具體行動來體現他們對於這個時代的思維。
在本期的竹塹文獻中,我們以「時代的性靈」為主題,走訪了新竹出身或與新竹有深厚淵源的知識份子,他們的年紀大學都在六十多歲左右,在他們身上我們不僅捕捉到那一代知識份子的共同經歷,更重要的是,我們也看到他們尚未燃盡的理想;理想的背後,有兩種基本思想支撐著,一種是年輕時期左翼思想的深刻影響,另一個則是「科技報國」的熱情。在我們所走訪、討論的人物中,張昭鼎教授、洪鐮德教授、黃文雄會長以及劉遠中教授,有的是讀社會科學,有的專研自然科學,但是左翼思想卻同樣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左翼的思想如同對一個理想社會的期待;或許是這樣的熱情,使得他們對於公共事務,無論是國家機器的改造或是打造自主性的民間社會,都有他們努力過的身影。
在這一部份,專研科技史的羅志誠提出的「紮根在自己土地上的科學家一張昭鼎早年的思想與生活」對張昭鼎教授的思想與生活有深入的探討、覃思齊與蔡祐庭兩位年輕朋友的「來自風城的「搞怪刺客」與「當三民主義請馬克思吃飯-洪鐮德教授訪談錄」以及筆者的「時代的性靈」,都嘗試以學術論文的形式或是訪談的方式捕捉這一代知識份仔的精神。
在本期的竹塹文獻中,我們除了將時間的縱軸指向過去之外,我們也將視野放在改變這個城市的社區運動;發現螢火蟲,像是一個媒介,重新凝聚了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而鍾淑姬國代、林志成建築師與淨竹編輯室所提供關於東山里發現螢火蟲的故事,其實不只是一個「故事」,而像是一個完整的社區改造案,其中有夜晚發現螢火蟲的驚嘆、東山里的過去以及完整的規劃建議案,但是目前這個建議案卻面臨了種種的困境,就像許多社區規劃案推動時所會面對的一樣,一塊土地該是作為實用性高的停車場還是一個改變生活品質的土壤? 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像是擺在蹺蹺板兩端上的物品,孰優孰劣?值得我們一起來討論。
筆者的「新竹科技社群」一文,雖然與發現螢火蟲的社區運動無關,但裡面所討論到的議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期的竹塹文獻所特別推出的「社區運動-螢火蟲的饗宴」,希望能讓新竹市民對這個問題提供思考的空間。
最後,「歷史現場」專題裡,專研族群政治的施正鋒教授「吳濁流的民族認同一以「亞細亞的孤兒」作初探」一文中,作者的分析除了對文學前輩吳濁流先生的民族認同進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過程,讓我們對「認同」這個議題有更為深入的瞭解,不至為泛論錯誤引導。筆者的「消失在歷史灰燼的台共青年」一文,嘗試為較未受重視的台共青年還原其歷史位置。
本期的竹塹文獻得以完成,感謝各位作者惠賜稿件以及文化局邱秋容小姐不斷催稿下才得以完成;作為文化中心改制為文化局後的第一本竹塹文獻,希望本期內容能帶給新竹市民一些新的感受與收獲。
李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