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於金門。一對姐弟在防空洞裡度過童年。在砲火的威脅下,部分人民選擇舉家搬遷到防空洞中,居民們優先將鍋碗瓢盆、炊飯用的器皿帶到山洞裡。薛培德牧師造訪金門的時間約略是八二三炮戰的一年半後,雖然雙方交火頻率降低許多,但仍不時有砲火襲來,許多民眾便將貴重物品放到防空洞裡,甚至是直接居住在防空洞裡,從而可見到當時候金門島上緊張的氛圍。 自1958年八二三炮戰開始,金門長年處於砲火的威脅下,在1958年10月以後,砲火頻度雖降低(解放軍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但仍不時有砲火自廈門一帶射來,為了躲避砲火的襲擊,當時建設了不少的防空洞,居民們也時常演練敵火來襲時的避難演習。今日,金門已經不再有枕戈待旦的氛圍,然而從當時留下的影像記錄及街頭巷尾的防空洞中仍可以感受到過往肅殺的戰地情境。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