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操場西側其中一個房間內發現尚有保存一座白灰泥塑砌築之供桌,形式接近中國傳統的「翹頭案」,桌面平而略凹之弧面,兩頭往上翹起,前面以泥塑出案腳,略向兩側斜出,造型顯得四平八穩,長度約二公尺餘,深亦有六十公。
此泥塑供桌應是同年西元1876年(光緒元年)同時初建之產物,及有保存之價值。供桌前設置一座凸出之牆面,雖形置不明,依古老傳統應為類似擺放照明供桌之設計。
供桌之深度可以供奉一尊神像及擺放蠟燭臺、香爐等祭具,因現場已經無法考究。推測擺放之神像可能為當時古代常以關公(關聖帝君)做為戰神或是能征能戰的蚩尤,前者較臺灣之普遍。雖不確定供奉之神像,但可遙想當年駐軍祈求邊防無戰事 或駐守平安的心理需求,對於該祭祀空間極為重要,且旗後砲台祭祀空間在清末間其他砲台而言來的規模較大,例如台南安平小砲台的雉堞牆上凹入的小龕亦也是祭祀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