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礮臺平面呈「目」字形分為前(北)、中、後(南)區域;北區包含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營門闢在東牆中央,兩旁皆有兵房,操場居中四周皆有兵房圍繞。整座砲台中區為較高的平台,中央有一條槽溝形的通道貫穿南北,主要貫穿南區與北區;平台中央劃分成東西兩部分,也各自有階梯出入。在空間組織方面,砲台中區為地勢較高,北區次之。基本上繼承著十九世紀西洋砲台的傳統格局,外圈為高牆圍繞,內圈為營舍兵房及避彈空間,核心區域則為凹陷的空地,做為平時操練之場所。
在北區營門左右兩邊皆為兵房,操練場的後牆內皆是兵房,北區共26間兵房;砲台兵房的佈置屬北操場入口兩側房間較小,可能為庫房或是守夜者使用,東面為北操場的左護龍,傳統習俗稱為大邊,有些兵房附帶後室,推測可能為位階較高之軍官住房,正對營門前有三兵房連成一室,有如民宅正身。兵房屋頂建材是密集的大樑和很厚的鐵水泥鋪成的,可防砲彈攻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