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後礮臺-鐵水泥建材

清領時期臺灣多處砲台已使用鐵水泥為構築建材;鐵水泥採購自歐洲,是十九世紀才發展出來的早期水泥,成份與今日的不同,其中除了水泥,還有傳統的三合土,其質地堅固堅硬之材料,所以許多軍事工程多採用之,施工時要一層一層的堆疊,所以表面具有如版築的水平線條,旗後礮臺修復時位於礮台南邊厚牆,可見一層一層的鐵水泥施工痕跡。牆體厚度依環境狀況自二公尺至五公尺不等,設有內外兩層土垣可以減低砲彈爆破的威力,防衛能力更強。

旗後礮臺為臺灣古蹟中較具中西混搭風格特色的建築,其使用的建築之基礎材料為鐵水泥及紅磚,而兵舍為密集的木樑與厚實的鐵水泥層為屋頂,隔間牆面為石牆建材。

除外城牆處大量使用鐵水泥,各區域如礮座前方的護牆及地面鋪設除花崗石外皆以鐵水築構,主要可以乘載礮臺的重量及後座力,礮臺西南角城牆厚壁以鐵水築成堅固的斜坡狀,以防崩裂;旗後礮臺兵房是以木梁及鐵水泥兩種建材支撐屋頂築成,當時遭轟炸造成威震天南之匾額破損,亦造成周邊兵房之房門破壞嚴重,屋頂部分塌陷,後期修復時亦發現兵房內部之鐵水泥及密肋梁之屋頂厚度極厚。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
  • 別名
    旗后砲台
  • 事件
    1895乙未之戰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2.6155556
  • 所在地-經度
    120.26527780000004
  • 是否開放
  • 電話
    07 222 5316
  • 參考資料
    1. 臺灣古蹟學習知識庫-觀察古蹟-砲台-設備與構造 2. 李乾朗(2001),《旗後砲台》。
  • 相關人物
    沈葆楨、唐定奎、王福祿、劉成良
  • 隸屬
    文化部國定古蹟
  • 時間分期
    1876~1895
  • 交通方式
    開車、機車、搭渡輪至旗津後騎單車或步行至現場
  • 撰寫者
    黃朝煌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2.6155556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652778000000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高雄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旗津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旗後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