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臺灣多處砲台已使用鐵水泥為構築建材;鐵水泥採購自歐洲,是十九世紀才發展出來的早期水泥,成份與今日的不同,其中除了水泥,還有傳統的三合土,其質地堅固堅硬之材料,所以許多軍事工程多採用之,施工時要一層一層的堆疊,所以表面具有如版築的水平線條,旗後礮臺修復時位於礮台南邊厚牆,可見一層一層的鐵水泥施工痕跡。牆體厚度依環境狀況自二公尺至五公尺不等,設有內外兩層土垣可以減低砲彈爆破的威力,防衛能力更強。
旗後礮臺為臺灣古蹟中較具中西混搭風格特色的建築,其使用的建築之基礎材料為鐵水泥及紅磚,而兵舍為密集的木樑與厚實的鐵水泥層為屋頂,隔間牆面為石牆建材。
除外城牆處大量使用鐵水泥,各區域如礮座前方的護牆及地面鋪設除花崗石外皆以鐵水築構,主要可以乘載礮臺的重量及後座力,礮臺西南角城牆厚壁以鐵水築成堅固的斜坡狀,以防崩裂;旗後礮臺兵房是以木梁及鐵水泥兩種建材支撐屋頂築成,當時遭轟炸造成威震天南之匾額破損,亦造成周邊兵房之房門破壞嚴重,屋頂部分塌陷,後期修復時亦發現兵房內部之鐵水泥及密肋梁之屋頂厚度極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