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旗後礮臺-阿姆斯壯前膛砲基座

旗後礮臺西邊安置兩尊大砲,南北邊各安置一尊共四尊。每座大砲旁邊都附設醫療兼指揮所及機具庫,存放大砲有關之零件,以備操砲時使用。目前典藏於台北的英製阿姆斯脫郎型大砲(清朝文書寫為阿姆斯脫朗)的口徑尺寸,據文獻記載比旗後礮臺所用者小。

西元1884年(光緒十年)劉璈在臺灣南部加強防務,對打狗的砲台又加修建,加築砲台圍牆並增築一小砲台於旗桿處。於西元1886年(光緒十二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聘僱德國洋匠工程師鮑恩斯修改南半部砲台區砲座,並向英國英商怡和洋行議購置阿姆斯脫朗鋼鐵後膛砲三十一尊及加農砲若干尊,分配給各砲台,計費銀六十四萬九千餘兩,其中旗後礮臺獲配後膛砲四尊。西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打狗奉命加強海上防衛,於是購置新型大砲一批,分別架設於港區四周。

現況的砲座剩半圓形石塊,原上為鋪設設軌道,可架大砲之鐵輪,因日治時期後太平洋戰爭所需,將旗後礮臺之大砲拆走並熔毀製作軍器。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
  • 別名
    旗后砲台
  • 事件
    1895乙未之戰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2.6155556
  • 所在地-經度
    120.26527780000004
  • 是否開放
  • 電話
    07 222 5316
  • 參考資料
    李乾朗(2001),《旗後砲台》。
  • 相關人物
    沈葆楨、唐定奎、王福祿、劉成良、劉璈、劉銘傳
  • 隸屬
    文化部國定古蹟
  • 時間分期
    1876~1895
  • 交通方式
    開車、機車、搭渡輪至旗津後騎單車或步行至現場
  • 撰寫者
    黃朝煌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2.6155556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652778000000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高雄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旗津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旗後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