礮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礮臺之主要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大砲之布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威震天南」之營門位於北側營房區之西面,營門外有下山步道,整個礮臺位於旗後山的山頂高處平台,周圍未設圍牆。
西元1874年(同治13年)日軍入侵瑯嶠(恆春鎮古名)直攻石門牡丹社,造成牡丹事件,清廷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建造,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後(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
於西元1876年(光緒2年)完工,旗後礮臺聘英國工程設計,屬中西合併式砲台,兵房位於北區,指揮官舍位於中區,南區則設有大砲四座,旗後礮臺正門為中國式八字門,建築特色十分特別。西元1894年(光緒20年),旗後礮臺配有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翌年10月15日,日軍攻打打狗港,日艦吉野號於登陸前擊毀礮臺門楣「威震天南」前二字,日軍兵不血刃攻佔旗後等處砲台,進佔打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