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踏入成熟時期的化學工業:民國六十、七十年代

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上/工業/化學工業/踏入成熟時期-民國六十、七十年代,頁254-261。

我國一向以農為主,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台灣地區輸出品中,仍以香蕉、蔗糖、米等農產品為大宗。民國57年底完成了我國的第四個四年經建計畫時,我國經濟結構面臨了轉捩點,轉變成以工為主、以農為輔的工業化國家。民國五十七、八年國內第一座輕油裂解場、第一座芳香烴萃取工廠及DMT廠先後完工,我國石化工業上中下游體系正式完成,塑膠、人纖工業進入出口擴張時期而大量出口,締造我國經濟發展史上極輝煌的一頁。民國五十九至六十二年的三年間,經濟成長率皆維持在12%上下,平均每人的345美元遽增為民國六十二年的695美元。民國六十四年二輕完工,次年正式生產。民國六十五年經濟成長率從民國六十四年的4.4%跳升至13.7%(註十四)。生活水準日漸提高,民生用品朝向發展高級品,進口物品。本市之發展亦是。 一、化粧品業 二、紡織染整業 三、石油化學業 四、化學試藥業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上〉,第254-261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