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上/工業/食品工業/製茶葉,頁192-197。
台灣茶樹的經濟栽培,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由福建引入。 新竹茶業約始於清同治年代。起初所製茶為烏龍茶,後增加白菜仔、黃甘仔、青心仔等品種,時新竹僅製粗茶,精製時須搬至台北。 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設茶釐總局於台北大稻埕,新竹設分局於北門外。當時茶葉為新竹縣市之主要工業(註二十一)。但新竹市由於種植面積小,產量少,製茶業相對較少(註二十二)。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上〉,第192-197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