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上/工業/食品工業/前言,頁175。
食品係民生必需品。食品加工的目的在增加食品的風味,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及便利食品的運輸。在農業社會中,食品加工主要在家庭中進行。隨著社會分工及產品交易,食品加工愈來愈工業化。繼而因經濟起飛,食品加工產品也趨於多樣化、便利化。新竹的食品工業大抵循此軌跡發展。 新竹市食品工業的發展,先有礱穀、碾米、製糖、製酒等業,繼有製茶、食品罐頭、烘培、糖果、米粉、麵條、肉鬆、貢丸、肉丸、水畜產品、即食食品、味精、飲料、餐盒、油脂、醬類製品、穀類加工、冷凍食品、製冰、飲用水、澱粉加工及其他食品加工業等。 新竹食品工業在光復初期即有名列全省前茅的製糖業、麵筋罐頭業、生力麵、味精、醬油等加工業,其後更有,新竹米粉、炊粉、貢丸、肉丸、竹塹餅、花生醬等特產,顯示本市食品工業的發達。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上〉,第175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