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上/農漁業/農田水利/本是水利工程之修築,頁71-73。
農田水利修建方法隨著漢人入墾而引進台灣。台地修築水利工程向有一定之技術,包括陂、圳、軟陂、等項工程。據淡水廳志所載:「旱田乃賴雨暘為豐歉,惟近港水田實稱沃壤,蓋自内山水源錯出,因勢利導,通流引灌,以時宣洩,故少旱澇。此陂圳之設為利最薄。惟塹南亦各因地制宜,凡曰陂(一作埤),在高處,鑿漥瀦蓄雨水,寬狹無定,留以備旱:此旱田之利也。凡曰圳,在水源所出處屈引導,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水田,此水田利也。有曰軟陂,於陂之洩水處,以木閘欄水,遇洪流,則開閘疏之,因以軟名。有曰者,直圳道塞、溪壑阻隔,水難逕達或恐分而他流,乃製木架空遞接以導之。亦有用竹者,用竹從筧;用木從見,見,通水器也。陂必有圳,圳不必有陂;兩者相需,而圳之為利尤廣。」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上〉,第71-73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