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醫療資源與生育知識較不普及,嬰兒夭折率高,因此衍生出各樣生育習俗,希望嬰兒能平安長大。當嬰兒滿月後,代表孩子已度過危險期,狀況較穩定,馬祖地區的家庭會在男嬰長到3個月3天、女嬰長到4個月4天時,煮葷食讓孩子食用,讓孩子未來不挑食;也會進行收涎的儀式,讓孩子學習吞口水。
根據97年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指出,當男嬰長到3個月3天、女嬰長到4個月4天時,家人會準備轎椅,讓孩子坐在轎椅上、戴上涎兜,然後用生的羊舌頭在嬰兒嘴巴磨擦幾下,接著煮蛋、羊舌頭的麵線或餛飩給嬰兒吃,希望嬰兒像羊一樣好養,且嬰兒嘗到葷腥的羊舌頭之後,小孩未來就不挑食、葷腥不忌。
開葷後通常會接著收涎儀式,家長會把穿過紅線的繼光餅掛在嬰兒脖子上,再取一小塊放在嬰兒嘴邊,協助嬰兒拿起餅舔,儀式結束後,這串餅會分給鄰居的孩子吃。不過,隨著兒童照護知識普及,現在已很少人會進行這些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