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於102年推動「國民記憶庫」計畫,以「個人小敘述匯聚成國家大歷史」的理念,鼓勵全民共同參與說個人生命記憶、分享自己的故事,期能從相互認識與瞭解,連結人民向心力與對臺灣這片土地的認同感。
此影片取自於「大壯文化事業103年度國民記憶庫成果報告」(2014)中,為連江縣政府出版。
曹爾嵐,1956年次,馬祖南竿鄉復興(牛角)村人。牛角村因其複雜、交錯的居民建築型態,與特殊的政經背景,在戰地政務期有匪諜村的外號,相傳常有國軍誤入而迷路甚至消失,或匪諜被逮獲。自小成長在牛角的曹爾嵐曾聽聞數起匪諜疑雲事件,也親眼目睹過罪犯被槍決的驚悚實況。舊稱白犬島的西莒,曾有一段繁華時光,清季海運開通以來,各式船舶多在閩江航道外的白犬島,進行淡水補給及候潮,島嶼人煙稠密。1949年後,國共分治,東海部隊進駐,數千名的游擊隊員使島嶼人聲鼎沸,游擊隊與香港間進行的貿易,將西莒島帶向繁榮。故事講述者曹健凡以幼年時期的親身經歷,描述早年西莒不夜城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