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早期鐵板村的童養媳現象

依據《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男生是勞力的主要來源,故女生通常不受重視。早期鐵板村(今仁愛村)的人家若生下女生,很多都沒人要,時常發生生出來後直接送人的情形,有的甚至直接棄養,後來逐漸地出現童養媳婚姻,女生每一歲的聘金約兩千元左右。當地村民表示村長,在過去那個年代的童養媳都是直接嫁去夫家,並沒有所謂的自主權。但後來也有童養媳被夫家視為女兒看待,嫁出去給別人。當時的童養媳是按照丈夫在家族中的輩分來叫,不叫名字,與結婚先後的順序無閥。例如,在家族中輩分排行最大的男人,大家稱他的童養媳為「一一」,排行第二的童養媳就叫「二二」,依此類推。當地人也開玩笑地說:「以前若是在仁愛街叫一聲:『一一吃飯了!』,可能整街上的童養媳都會跑回家,吃飯去了!」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仁愛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魏廷原(2008)。馮林朱陳話鐵板。載於魏廷原(主編),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系列(頁21-46)。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地點-緯度
    26.1450617
  • 地點-經度
    119.9263488
  • 時間起
    清朝宣統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