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40年代鐵板村的土地承租

依據《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南竿鐵板村(今仁愛村)的馮姓家族原居於琅岐島,民國初年遷至馬祖。當地的馮姓耆老透露1940年代,土地的租期通常為一年,需要有保證人才能承租,收租的方式十分彈性,倘若田地位於較低或離家較近之處為六四分帳,例如:假設今年這塊地地瓜收成五石,則地主收地租兩石,三石歸佃農所有;倘若這塊地位處較高,土壤較為不沃的地區,則可能變成七三分帳,地租便會少收一點。

在當時,租地不必付訂金,佃農也不用送雞、鴨等其他禮物給地主,更不用淪為地主的幫傭。只要做人老實,努力耕種,按時於年底交付「作物」租金,下一年的承租便不成問題。有的表現好,甚至獲得長年租用的保證。反之,若佃農不努力又繳不出地租,一年後便會改租給別人。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仁愛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魏廷原(2008)。馮林朱陳話鐵板。載於魏廷原(主編),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系列(頁21-46)。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時間迄
    1950
  • 地點-緯度
    26.1450617
  • 地點-經度
    119.9263488
  • 時間起
    1941
  • 地點
    連江縣仁愛村 (119.9263488, 26.145061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