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0年代鐵板村:從打魚到賣雜貨

圖片為馬祖地區開始發展部隊經濟,雜貨店、彈子房、餐館、照相館等商店林立之景象。

依據《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馬祖地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之後,開始限制漁民作業時間,鐵板村(今仁愛村)原有的漁業生計逐漸沒落,轉而開始發展部隊經濟,縣政府前的上街取代海邊的下街成為聚落中心,縣政府與養老院等相關機關公務員,還有兩棲連等營區的阿兵哥都彙集在鐵板,雜貨店密集至三兩家就緊挨在商店街,餐館、書店、照相館等商店林立。

1978年,在單打雙不打的砲擊威脅下,連江縣政府遷往山嚨(今介壽村),縣府舊址成了馬祖日報社,由行政中心走向新聞中心,而與馬祖日報對望的仁愛市場,則被為山隴獅子市場所取代,曾經繁華一時的鐵板聚落,因人群不再聚集而逐漸沒落。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仁愛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張博森、莊詩盈(2008)。打鐵趁熱──打製鐵板聚落空間。載於魏廷原(主編),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系列(頁1-20)。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時間迄
    1978
  • 地點-緯度
    26.1450617
  • 地點-經度
    119.9263488
  • 時間起
    1962
  • 地點
    連江縣仁愛村 (119.9263488, 26.145061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