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早期鐵板村的打魚活動

依據2008年《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1956年以前,南竿鐵板村(今仁愛村)的經濟型態以捕魚為主,從事務農的並不多。蝦皮與帶魚是鐵板村重要的漁產,漁獲量很大,當時打魚賺的錢比公務員一個月幾百塊的薪水還多,很多人因此致富。在漁業社會,船主不一定要出海,而是將船出租,再用抽成魚獲的方式來獲取報酬。就當地居民描述,假設一艘船上有五個人,船主下十張網,其中五張網的漁獲歸船主,另外五張則視情況來分配給五個人。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大量的駐軍進駐鐵板,連江縣政府也設於此,使鐵板頓時成為馬祖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一多,市場就在靠近海邊的下街形成,漁獲通常能賣個好價格,外村的人都要來這裡賣菜,像是津沙、馬港、珠螺、四維、清水等,所以人群都聚集在了鐵板這裡。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仁愛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魏廷原(2008)。馮林朱陳話鐵板。載於魏廷原(主編),暨情馬祖──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工作報告系列(頁21-46)。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時間迄
    1950
  • 地點-緯度
    26.1450617
  • 地點-經度
    119.9263488
  • 時間起
    194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