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10年代的橋仔村:以海為田

依據《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在國軍未進駐馬祖之前,北竿橋仔村裡的人丁旺盛,光是「討大海」捕蝦皮的「艋艚」便有52艘,分散在大坵與高登海域,大多歸梅花人所有,真正歸屬在地橋仔人的不過一、二艘。每年季頭打楸時,眾人齊力呼喊的呼聲,此起彼落,響徹整個海域。其他還有「討小海」的漁船,包括捕黃魚、帶魚的「板繒」,近岸撈丁香魚、鯷魚的「圍繒」等。大坵與橋仔之間的水域(橋仔人稱門中),水深僅十數米,海流湍急,藻類豐富,吸引大批魚群,歷來是漁民定網捕撈的寶地,因而有:「賣子賣孫,不賣門中」的俗諺。每當漁船歸來,艋艚「伙長」會將當日漁獲進行簡單分類,上等魚貨即刻「趕鮮」運到黃岐、梅花,再轉運中國內陸各處;而蝦皮則是下鍋汆煮並曬乾後用草袋包裝;其它下雜魚類,包括、帶扭、鮇仔、螃蟹,蝦蛄等,由做蝦油的商家收去,下重鹽醃製,一缸一缸封存,等待好天氣時開蓋攪拌,那又鮮又鹹的腥臭味,全村都可聞到。還有部分魚雜蝦蟹會被棄置於沙灘澳口,孩童、婦女會挎著竹籃跟在後面撿拾,拿回家醃製做「鹹味」,配上熱騰騰、黃綠色帶點霉黑的地瓜簽。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橋仔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劉宏文(2018)。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 時間迄
    1920
  • 地點-緯度
    26.2245753
  • 地點-經度
    119.9982607
  • 時間起
    191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