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10年代的橋仔村:梅花人與閩南人

依據《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北竿橋仔村在過去寸土寸金,在澳口開設雜貨店的吳依錦老先生,早年受雇於梅花漁船,他透露,梅花人是最早來此定居的,因此澳口靠海的居住地幾乎都被梅花人所佔,其他後到的族群只好往北面山、南面山與牛欄裡發展農業,或是被來自梅花的艋艚主人雇佣,當「企山」或「下江」。另外,村民黃鵬武先生也說,他的祖先即住在牛欄裡最北處,種番薯、小麥維生。 冬天嚴寒,北風呼呼,會在面北處豎立蘆葦、芒草圍起的籬笆,擋住風吹落耕作。他記得家母曾告訴他,鄰居有位9歲童養媳,冬天到田間採地瓜藤、剉番薯米,因為衣衫單薄沒有錢穿棉襖而被凍死的往事。

除了梅花人之外,福州以南,來自莆田、惠安、泉州一帶,操閩南口音的「下南兄」,也於橋仔村中落戶定居,聽聞泉州人有追捕鯊魚的習慣,故推測當年可能是迢迢千里追捕鯊魚,最終落腳到了橋仔。因為較晚移民到此以及語言隔閡的關係,來自閩南地區的居民多住在遠離澳口的「下南角」,自成生活圈。由於人少勢弱搶不贏梅花人,只能種番薯、鴉片,或駛小舢舨,在近岸「討沰」、「討小海」,生活上十分艱難。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橋仔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劉宏文(2018)。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 時間迄
    1920
  • 地點-緯度
    26.2245753
  • 地點-經度
    119.9982607
  • 時間起
    191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