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起馬酥」更名為「馬祖酥」由來-馬祖日報

相傳歷史悠久的「起馬酥」為馬祖地方特產,主要原料包括:麵粉、糖漿、豆油、雞蛋、芝麻和各種香料。亦即把麵粉配以香料摻水,搓成約一公分大小不等的簿片,然後放在油鍋裹煎,再醮上糖漿,冷卻後凝為一體,分切成香煙盒一般大的長方形,即為「起馬酥」,由於又香又甜又脆銷路非常好,凡是來馬的外賓,對此都是大快朵頤,臨行還要大批購買。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沈劍虹對「起馬酥」即非常喜愛,1964年(民國53年),於陪同外藉記者前來訪問時,行前即在山隴掬水軒買了三十五塊,沈劍虹認為馬祖的「起馬酥」比黃魚、高粱酒還好,建議將「起馬酥」改名為「馬祖酥」以資宣傳。 據馬祖日報1979年2月16日專文介紹〈地方性食品 馬祖酥〉提及:「馬祖地區製售「馬祖酥」的商店很多,即以南竿一地來說,就有十幾家,一般製作技術尚夠水準,如果嚴格的挑剔一下,當首推位於中國國民黨連江縣黨部隔壁的天美軒糕餅店所製作的馬祖酥最負盛名,不但南竿一帶各零售商爭向批售,而遠銷至東引,據說今年春節,僅東引一地就向天美軒訂購了數以萬計的馬祖酥。天美軒糕餅店是由楊依壽經營,楊依壽不是馬祖人,當他十三歲時,就在老家林森參加了游擊隊,然後輾轉來此,同時也帶來了他祖傳的糕餅製作技術,加以不斷的研究改進,以至有今天的成就。他今年已四十三歲了,而馬祖酥今天之所以能夠代表地方性的一種高尚食品,也可以說是他積二十多年的製作經驗而成的。」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待確認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馬祖一週」側記(1964)。馬祖日報,第二版(2月9日);(1979)。馬祖日報,第二版(2月16日)。
  • 時間迄
    年代不明
  • 時間起
    1964/02/0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