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慈雲寺主祀觀世音菩薩,慈雲寺的廟地遷移及廟名充滿故事性。創建於清治時期,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的廟地,當時名為慈安寺,因為宜蘭河潰堤,遷建到現在黎霧橋旁,為一棟磚造瓦頂建築。 1895(明治28)年,日軍進入宜蘭城後的第60天,抗日者攻城失敗,越過宜蘭河逃至七張這邊,躲避日軍的追緝。日軍搜索至七張一帶,查到本寺時,見寺中空無一人,就放火焚燒,不過大火延燒至中樑就忽然熄滅了,觀世音菩薩僅面部遭薰,金身未損。寺廟遭焚後十餘年,幾位信眾將本寺的殘餘構件拆建他處,於慈安寺現址重建,名為慈安寺,所有神尊亦隨之移往該寺奉祀。 然因河道阻隔,七張信徒朝拜往來皆需過溪,十分不便。據說,二媽曾託夢給信眾,表示希望回七張住。因七張地方人口不多,缺乏財力,只能於現址搭建茅屋為寺,供奉菩薩金身,定名為「慈雲寺」。重建之後,香火鼎盛,二媽經常被信徒請至家中護佑平安,地方更有「二媽若請得到,就不用吃藥」的說法。1928(昭和3)年左右重建為磚木結構,雖然經過多次颱風及洪水,但這附近都還算平安,相信是受到菩薩的庇佑,信眾也越來越多。1965(民國54)年,再次重建成為現在的樣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