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宜蘭市七張開興廟

宜蘭市七張開興廟主祀三山國王,據耆老林丙寅所述,清治時期,本廟附近為一片沙埔,遍地芒草,稱為菅埔、荒埔,本地居民多為務農。附近的牧童,以土捏偶搭建簡陋草厝朝拜,並藏在菅埔裡。因牧童每日看牛時,都會帶上香燭的舉動讓大人們起疑,大夥兒便決定前往一探究竟。一番找尋之後,發現了土捏偶及草屋。村民得知這件事之後,議論紛紛,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認為不必理會,有人則請示神明,擲茭結果表示此土捏偶已有神明附身,不可毀棄。村民們便搭建一間規模稍大的竹木結構小廟奉祀。 後來,一場大水,帶來了一尊花臉木刻神尊,在本廟附近的溝渠中被村民拾獲,便將之奉祀於廟中。漸漸地村民有感於神威,香火日漸興旺。現在廟中所供奉的開基老三王,即是當年所撿拾的神尊。只是,幾年後有一天,信徒到廟中參拜,焚燒金紙時,一陣大風突然颳來,廟宇遭到焚毀。地方士紳邀集七張、功勞、壯六附近的村民集資重建一座磚壁瓦頂的小廟,供奉老三王。之後,又陸續雕塑大王、二王,三山國王神尊全數到位。本廟在日治時期已很興旺,村民習慣稱呼為 「港墘仔廟」。戰後,經過多次的修建,逐漸形成現在的樣貌。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宜蘭市七張路2號
  • 別名
    港墘仔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756891
  • 所在地-經度
    121.788207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宜蘭市七張開興廟
  • 現況
    保存狀況良好。
  • 資料來源
    宜蘭縣宜蘭市寺廟文物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2016,陳進傳,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 隸屬
    宜蘭市開興廟管理委員會。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1895~1945)/清治時期/戰後時期(1945~)
  • 交通方式
    步行、自行車、公車、機車、汽車
  • 撰寫者
    朱堯麟(撰寫人)、鄭思漢(攝影者)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