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祖部隊經濟-撞球

1960年代,「撞球」是籃球之外,馬祖軍民最普遍的休閒運動。那時村村都有撞球店,短短一條街,往往多達五、六間。只要住家或店面有個五平方米的空間,就能擺張球檯,牆壁掛幾球桿,一塊計分小黑板,幾顆「膠鼓(chalk)」,便開門營業。那時一局二塊錢,客人絕大多數是休假出營、穿草綠軍服的阿兵哥。 島上部隊採輪休制,放假時間不一,每天都可見到阿兵哥散入不同村子。周末假日,人潮多湧向山隴、馬港、鐵板這些有街有市的大村。 早期台灣本島稱撞球室為「彈子房」,打撞球被劃歸流氓、混混、不良少年等特殊階層的活動。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有許多彈子房的場景,煙霧嬝繞、是個喬事鬧事的是非之地,也是學生禁入的不良場所。不如馬祖村內或親友家便有球檯或自家開店,俗為日常之娛樂行為,雖也列管為學生禁止之場所,但在日常記憶與生活中之密度之高,與本島截然不同。 而隨著軍備裁減,時代的轉變之下,馬祖撞球間也隨著時代逐漸消逝,以至於「嗆死(chance)」、「密死(miss)」、「老K」、「一顆心」、「可令(clean)」、「膠鼓(chalk)」、「踏起(touch)」「洗澡(母球入袋)」,這些過去在校園瘋傳的語彙,還有裝備青春的撞球技藝,已經徹底脫離馬祖學生的日常了。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清水村
  • 地點-縣市區
    連江縣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劉宏文(2017)。撞球【線上論壇】。馬祖資訊網(04月29日)。2018年11月29日,取自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182&t=165206
  • 時間迄
    1960
  • 地點-緯度
    26.1477771
  • 地點-經度
    119.9379151
  • 時間起
    1950
  • 地點
    連江縣清水村 (119.9379151, 26.147777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