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地政務下馬祖的漁船機械化

馬祖漁業依據船舶航距及作業方式,分為沿岸、近海、遠海三大類。1940年代,漁船尚未機械化,漁民活動範圍多在沿岸作業,掛帆搖櫓、手釣力網,如延繩釣,漁民將餌料鈎在魚鈎上盤置於釣籃中,出海後拋入灣裡吸引魚群上鈎,約三小時後收繩取漁獲,主要漁獲為鰻魚、石斑、白花魚、黑鯛等;或是以「巾著網」「地曳網」圍捕迴游性的丁香魚和鯷魚等。近海則用定置網捕撈蝦米及其他魚類,即在近海處打下竹樁固定網具,網長20至30公尺,網目上大下小,使蝦米和魚族自行游入網具內,而後每天定時往收漁獲。1950年代開始,在農復會漁業局輔導補助下,將原有風力帆船加裝柴油引擎,並建造機動漁船,發展遠海漁業,馬祖漁業生產合作社購買「躍馬號」漁船,使用底曳拖網、三重網、流刺網等捕撈底棲性魚類,使得漁獲大增。同時,政府更推行「漁者有其船」、「漁者有其網」政策,在「勞資合作」「互助生產」原則下,積極輔導漁民,並致力漁業相關建設,在各鄉建突堤碼頭、避風港及防波堤,便利漁民作業和防止災害,保護漁村安全。更興建漁寮、漁鹽倉庫、漁船修護站,設置漁需品供應中心、鮮魚調節中心、漁產加工廠及漁民接待中心等,對漁村經濟發展之貢獻極大。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經澤村129號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游桂香(無日期)。馬祖傳統產業—漁業。馬祖民俗文物館網站。取自https://folklore.dbodm.com/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52&article_id=9
  • 時間迄
    1950
  • 時間起
    194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