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馬祖碼頭設施不足,無論人員或物品,均仰賴這種平底木船「舢舨」卸載及接駁。舢舨原為早期漁民捕魚所用,在馬祖則作為島際間交通船使用。 自居民訪談回憶起民國70年代從臺灣到莒光,至少要三天,「從基隆搭乘AP艦,一整夜不間斷地吐到馬祖,然後換成安勝輪搭乘至莒光水道,接著換搭舢舨或登陸艇,然後再換乘小舢舨。可否靠岸還得視潮水而定,漲潮時可由碼頭上岸,退潮時就由碼頭旁小門上岸。」直到1997年(民國86年),東西莒兩島的往來還是搭舢舨船。以西莒青蕃港(青帆港舊稱)為母港的是黃色船身的莒光號,又稱「莒一」;以東莒(舊稱猛澳港)為母港的則是藍色船身的凱旋號。東西島間每日上午、下午往返一航次,船艦配有一位「押船士」,腰帶上配備45手槍,早期軍人在規定下不能隨意搭商船移動,除東西莒莒光號及凱旋號,南竿安勝輪號除外。本照片取自於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網站,曹辰瑩《東莒西莒交通船---莒光號》(2018)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