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地區清代移民裔的方言及音系(次方言)群的分布形態有著明顯的區域特色:沿海地區為泉州系閩南人,中為祖籍粵東且能通閩、客雙語的族群(海陸籍為主、饒平籍為次)與平埔足竹塹社民,再往東為海陸客為主,海陸客之東為嘉應州長樂縣籍客家人,最東方為嘉應州程縣(梅縣)、鎮平、平遠、興寧四縣客籍移民。 作者選定以新竹縣關西、新埔、湖口、新豐、竹北與芎林這六個鄉鎮級行政區為研究區,以傳統地理學中空間分析之方法來說明新竹客家話各音系與漢語方言使用能力的關聯性。主要研究區則放在新埔,透過訪談及蒐集來的世居新竹的宗族族譜及仍居於新竹的宗族後裔來作樣本,繪製主題圖來呈現語言與祖籍空間結構的方式,將訪談來的點狀資料轉化為面狀資料。 作者透過繪製出的地圖來確認新竹及桃園不少世居宗族皆能操閩、客雙語,其閩南語口音帶自粵東原鄉,而非習自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