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新竹地區為北台開闢之始,衣冠文物源遠流長。日治時期居新竹州之樞紐,近代文明陸續引進,益深現代化基業。長期以來居民氣類相聚交互影響,添增多元豐富的文化,在新舊交替滋育中,民間匠藝表現更為出色,無論在戲曲民俗儀典或民間產業工藝上都可以享用不同的文化成果。 觀諸文獻,追溯聞見,民間歲時祭禮活動如中元慶讚,元宵寒單,北管戲藝等,都有舉足輕重地位,民間產業蓪草、香粉、木作皆各領風騷,唯自經濟轉型邁向「現代化」後,往昔人人皆詳的心靈深造活動及獨具風格的產業,面臨凋零的威脅,盡成明白黃花天寶舊事,很少為人所知,亦鮮少繼續經營之舉。所幸近十數年對文化資產的保護日漸受到重視,在諸多枯木逢春的案例中,傳統建築木雕的木作及螺鈿鑲崁產業的新發展,讓乾隆以來近三百的名剎古寺,那款「奉獻神明的無聲精彩戲碼」-小木作得以維持傳統工法,讓五十年前聞名的螺鈿產業從贈送產油王國的賀禮到賓館行宮的裝飾,再度引起關心,瞭解和投入的熱忱。本期既以新竹地區昔日光輝的傳統匠藝探討為主軸,輔以對地方文物民俗的陳述,影響族群居民間的因素研究,擴大對新竹地區文物的瞭解,相關著作如下: 1. 蔡楊吉-台灣木雕藝師【圖:蔡楊吉 文:張德南】 從蔡楊吉多元習藝的過程,特別是長期跟隨國家藝師黃龜理學習到長期維修傳古蹟的職場生涯中,面對不重結構功能的西洋透空浮雕技法代替傳統工法「鋪面顧邊」要求的憂心,以及對傳統小木作藝術人才的培育,風格的更新做最完全保存工作的努力。 2. 螺鈿工藝在新竹的發展與製作【圖文:陳甫強】 從韓戰以來「美國箱仔」加入螺鈿工作後的暢銷,到政府以螺鈿式藝作品餽外國元首,爭取十大建設的外援經費,回顧螺鈿工藝在各地「行館」的地位,探討螺鈿鑲崁由陳志升等藝術,渡海來的發展過程,重現螺鈿的製造過程,不計一切為培育傳承人才的作為。 3. 議會石獅的淺釋【圖文: 張德南】 林恒茂家族自惠安名匠購置的青斗石石獅,由於文獻不足及口述歷史、鄉野調查的疏漏,傳說不一。本文從林恒茂家族保存的資料及訪問,以及陳磅礡《台灣石獅研究》中,千里探訪的資料分析,嘗試對光緒時期台灣最大最精緻的青斗石獅,做一析釋。 4. 新竹客家方言探討【圖文:韋煙灶】 將宗族樣本祖籍地資料,利用地圖比對及網路檢索,比對出這些樣本祖籍地的現今鄉鎮級以下地名上的位置加上原鄉訪查的結果,研究新竹拓墾初期族群分佈的區域規律性,有助於探討北台灣拓墾過程中閩、客的族群關係。 5. 竹苗地區客家民俗文物鑑賞【圖文:羅永昌】 以十餘年來積極投入客家民俗文物的保育與研究,從農業生產文化,飲食文物、衣著文物,住居文物,祭禮文物中,選取相關實例,說明及鑑賞客家文物之美,生活智慧及人生哲理。 6. 人物專欄【圖文:張德南】 (1) 柯子餘,柯芳美線香業的發展及民國六十年代台語影片的推廣。 (2) 陳志升,將螺鈿鑲崁技術引進台灣的重要推手,拓展螺鈿產業,其作品被外國元首及國內重要行館珍藏。 希望藉由本期的著述,對新竹地區的發展能提供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