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本期主編自2002年起成立「自行車友善環境研究室」,2009~2012年擔任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交通運輸研究部門(TRB)自行車運輸委員會委員,並於2010年在中華大學建置全國第一套校園智慧型公共自行車取供系統。 2010年六月應邀參加全球自行車大會(Velo city global)擔任圓桌會議的講者,與會者包括歐洲自行車聯盟主席(European Cyclists’Federation)Manfred Neun、加拿大第三波自行車集團主席Jack Becker、荷蘭交通部、丹麥自行車基金會、德國觀光規劃公司、以及澳洲Delaide市政府代表等,對於自行車的發展進行一場精彩的國際交流。 自行車是「雖舊猶新」的運輸工具,早在十八世紀就是歐洲貴族的玩具與流行的時尚,更於十九世紀末掀起一股國際狂熱。二十世紀雖然汽機車主宰了地球的交通運輸,造成運輸部門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環境衝擊,但是人們對於自行車使用的嚮往,也因為珍愛地球而重新被思考。 自行車不但與環境相容、更能增加身心健康、讓社區的空間尺度更人性化、豐富彼此的情感。全球兩大自行車騎乘王國;荷蘭與丹麥,為了爭取誰是「世界最佳的自行車國家」而努力不懈,政府部門不斷投入自行車環境規劃與設施設計;更分別成立「自行車專家組織」(Interface for Cycling Expertise, I-CE)與「自行車大使館」(Bicycle Embassy),希望將他們的推動經驗輸出到國外。 主編曾經到荷蘭拜訪I-CE組織,該組織期望台灣展自行車友善城市,同時對於自行車製造王國的台灣,I-CE也寄望能出口品質優良的台灣製自行車到非洲,讓非洲國家瞭解自行車的耐用與效率,以改變非洲目前只能騎乘品質惡劣的自行車的現狀。I-CE建議台灣自行車產業界及相關基金會能與之合作,提供非洲國家使用高品質台灣製自行車的機會;同時也很樂意安排荷蘭的自行車專家來台灣交流。 本期主題”從練習曲到協奏曲”~新竹自行車環竟的發展與演變,包括訪問許明財市長、許明欽教練;邀請IC之音副總經理潘國正介紹新竹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歷史;林惠忠先生闡述自行車國道的概念與願景;以及解鴻年教授提出從競速到幸福生活~新竹發展自行車友善環境的機會。主編針對自行車旅遊,提出全球最大規模的上海與杭州公共自行車,如何與觀光結合之案例供讀者參考;另外就新竹科學城推動自行車通勤的可行性,提出研究參考。 在「家族系列」中,鄭枝田老師詳盡介紹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對鄭氏家族的薰陶,並將珍藏的朱子銘言翻拍供讀者欣賞;楊婉伶老師以湳雅吳家為例探討百年來台灣女姓的經濟權。羅世維課長介紹高甲戲藝師蔡泗川老師精彩的表演與教學生涯;「人物系列」配合本期主題,透過張德南老師細心考究,介紹三位影響新竹自由車發展的重要人物:郭淵源、楊榮華與許明世。 最後感謝本期作者們的文章貢獻,最重要的是新竹市政府與文化局同仁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