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物系列(十)】晚清外國觀點下的台灣客家

西方對客家的認知,一般而言,來自外洋的列強軍方,將閩、客統稱為「中國人」。至於在台灣島上的外商公司,因生意往來,與島民多所接觸,通常又把「中國人」和「客家人」分開來,視客家為一單獨實體。在晚清西方人的筆下,台灣客家是散居邊陲地帶,自力更生,尚武勇敢的民族。遭受壓迫時,既不畏戰也不避戰,在艱困的生存環境中,已培養出相當「硬頸」的個性。 十九世紀末,成功為台灣茶葉打開外銷歐美市場的「寶順行」老闆陶德,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之父」,曾為香港Hongkong Daily Press撰寫專欄,把山區客家人,描述成台灣漢人文明的推動者,對於戰爭期間客家土勇的英勇表現,曾多所著墨。這些客家人,可說是閩南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翻譯、緩衝者,也是大清帝國有難時的救命恩人。 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美國《紐約前鋒論壇報》派駐台灣的戰地記者大衛生認為清代的樟腦業,幾乎就是客家的產業,在深山採樟焗腦,雖有厚利可圖,卻隨時有被砍頭的風險,因而只有居住山區的客家人,才願意冒險從事樟腦業。 田代安定認為:後山客家民情風俗和西部客家「風趣大異,婦人容裝亦別」。田代認為:新竹、苗栗、東勢角、鳳山等地的客家人「慓悍滋事」,而東部客家則較為平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黃學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9/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