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家族系列】商人家族的遷徙與國家認同-以新竹湳雅吳振利家族為例

清乾隆年間,吳嗣振兄弟帶領族人,由福建的同安縣仁德里石兜村,移居到台灣的新竹市,兩百五十年間內,族人遷居地擴展到全台各地、南洋及北美洲地區。 湳雅吳家以郊商起家,很快就成為新竹地區的士紳,與在地的商人集團積極掌控進出口貿易,進而購買大片土地,將廣大窮苦大眾置於其勞力剝削的對象。強烈的商業取向,多角化經營事業,塑造吳家人員務實性格,對金錢財物的敏感度,也造成家族訟案不斷。 兩岸貿易的暢通與否,成為吳家致富與沒落的原因,日治時期由於政治、經濟型態改變,竹塹廢港且後期禁食鴉片,吳家賴以生財的事業遂告中斷。戰後台灣,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使長期坐享地租的吳家再度失血。 由於經商各地,吳家長期維持與福建地區家族通婚的關係。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客家籍女性多人嫁入吳家,甚至有南洋檳榔嶼、江蘇籍的媳婦。此時,吳家的婚姻圈,早已跨地域、省籍與國別。 縱觀湳雅吳家歷經清朝、日治到戰後不同階段的遷徙與發展軌跡,其依附政治以壯大家族經濟之傳統有其精明之處。影響中國家族長距離的遷徙是政治因素居首,當中國本土的政治與經濟狀況不佳時,往往迫使人們往外遷居,「以異鄉為家鄉,以異國為家國」。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