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州戰後慰靈碑的歷史回顧

日治時期在台傳教的日本佛教,分成二大系統發展。第一個系統以襄贊在台日人喪葬法事為主;第二個系統則針對台灣佛教徒為傳道對象。在1895至1945年間,來台活動者前後就有八宗十二派。西來庵事件後,部分齋教寺廟加入曹洞宗派下,訂立「歸屬」盟約,以求自保。中日戰爭後,日治當局全力貫澈「皇民化」政策,強化台灣人構築為天皇陛下赤子,規定凡未入籍日本之佛教寺廟、齋堂都改為神社,佛寺器物、制度、儀軌均仿效日本。1938至1940年間「寺廟整理運動」如火如荼進行,台灣佛教界在高壓政策下,完全採日本根系僧伽儀式,自此台灣佛教徹底回歸到日本佛教局面。 本文依歷史演進軌跡略述:日治時期曹洞宗佐久間尚孝與新竹淵源,及皇民化運動期間神道信奉與新竹佛教交替變化過程,並探討日本出身戰歿者慰靈碑所蘊含的時代意義。 佐久間尚孝豎立「鎮魂之碑」,透過安置儀式與形制應用,使其佳城福地具備安定人心功能,體現了一種無染無著的文化價值觀。石碑所負載的意義,除了平撫倖存者傷痛、慰藉往生者靈魂外,更寓意明確的賦予後人,正視戰爭無情殘酷。佐久間尚孝禪師言行相應,圓寂之際仍將情感轉移為對這塊土地及人民的愛,其遺願最是體現台灣生命共同體的真實寫照。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余耀文、蕭真真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9/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