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方碑一段史:「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考釋

「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考釋的結果,指出了碑石原本屹立於竹塹城北門,日治時期因緣際會被日人挪往新竹公園,民國六十年為紀念動物園成為獨立機關而於碑背新刻「苑囿宏規」四字,並移置、豎立於園內,直到1987年最終被置放於東門城旁;大抵,關於碑石從清代、日治到戰後、當代的輾轉移動故事。 透過相關文獻史料之輔助,彙整了碑文的主要內容及其涵蓋要義,從中得窺竹塹城興築的大致沿革、城之建物大小與物料使用情形、參與修城人士名單及其角色扮演;在分析上述問題中,發現修城之事雖是官民合作乃能成功,但其實官方位居監督地位,真正的築城動力來自於百姓自身。因此,在掌握竹塹築城梗概的同時,也有助於更加深刻體會清代臺灣社會中地方仕紳的重要意義,以及其介入社會公共事務的相關狀況。 透過將碑記文字與《淡水廳築城案卷》之內文相互比較,進而確認「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未若《淡水廳築城案卷》鉅細靡遺綜述築城期間官方與民間相互折衝斡旋的相關過程,而是最終的溝通與實踐結果,〈碑記〉所真正展演的是「結果論」。雖然〈碑記〉顯現的是不完足的築城歷史,但卻是能快速提供理解清代竹塹城築城簡史的最佳捷徑。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詹雅能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9/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