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日治初期新竹地區初等教育的發展歷程。該期間日本在推動教育所遭遇的兩大難題,即如何面對舊有教育勢力的抗衡,以及如何籌集財源。 就新竹地區教育情形顯示,自明治初期至明治四十年前可謂新舊教育對峙時期,書房業面對公學校逐漸擴張情勢下,仍試圖在夾縫中求發展。初期進入公學校的動機似乎是基於有利於進入官廳服務、或圖謀利益或懼怕威脅等,而非真正求取知識。公學校後來大力發展,凌駕既有的書房勢力,多歸因於日本當局對書房義塾的強制手段所致。明治四十年後,新竹地方人民始漸接受新式教育,也就是說日本殖民主義之公學校教育才正式紮根在新竹這塊土地上。 新竹地區相對於全台灣的初等教育有幾點特殊之處,一、明治三十七年以降全台公學校學生數超過書房,且逐年增加趨勢,當時新竹地區公學校相對成長較緩,直至明治四十年公學校學生人數才超越書房,自清末至日治初年,新竹地區書房之盛領先台灣各地。二、新竹地區的公學校教育顯示學生不乏販夫走卒者,且有許多人來自農村,其中客家聚落相對於閩籍聚落似乎更能接受公學校教育。而公學校無法有效擴充之主要原因之一是經費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