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42期編輯報告:新竹市觀光景點變遷記實

編輯報告 觀光旅遊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希望從無止盡的工作中逃脫出來。滿足自己想要的,花時間在自願的活動上,並且自由自在的活著,更是現代人一心一意要追求的。隨著國民所得增加與生活水準提昇,國人觀光旅遊的需求不斷增加。全球在觀光旅遊上的花費與時間日益增加,影響整體的經濟發展,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長期預測與評估報告-Tourism 2020 Vision,2020年全球觀光客將達到16億人次,創造2兆美元的觀光產值。觀光產業已成為全世界最大出口項目,遠超過汽車、化工、石化、食品等(UNWTO,2004)。而新竹市更在今年被評為臺灣第一的「幸福城市」,從歷史記載到當前政府的努力,皆呈現許多觀光景點與吸引力,因此本期主題為「新竹市觀光景點變遷紀實」。 過去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以從事更多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而現在的觀念則是:工作是為了追求更好的休閒生活,生存的目的是為了到各地觀光旅遊。賺錢不再為了養兒防老,而是為了追尋夢土與樂園。趨勢大師John Naisbitt甚至認為:旅遊觀念的改變,使觀光旅遊成為基本人權之一;並且稱觀光旅遊業為「新世紀的產業金礦」。 觀光的行為是時代發展的趨勢,而觀光的定義則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改變。Tourism(觀光)這個英文字一直到1841年才出現在牛津大字典裡,但是觀光的行為早就發生了。旅行本身的意義存在已久,如同人類歷史般久遠。從本期精彩的內容中,可瞭解與回顧新竹觀光景點的變遷:包括張德南老師專題檢討竹塹八景的古今演變;余耀文與蕭真真老師帶著大家跟隨一百三十多年前馬偕博士的足跡,遊歷當時的新竹山川勝景;葉龍彥老師回顧光復初期的新竹風光;以及洪明仕園長探討新竹大型公園的觀光價值。而黃靜惠執行長分析摃丸與米粉傳統產業的觀光化;以及筆者和解鴻年教授合著的社區觀光,則揭櫫了新竹現在與未來的觀光發展機會。 二十一世紀,觀光旅遊的需求更具有方興未艾之勢,並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觀光旅遊事業也被視為是傳統三級產業(農林漁牧業、製造業、服務業)以外的「第四級產業」。因此對一個國家、或一個縣市而言,觀光旅遊事業是帶動經濟發展的誘因,世界各國政府都在高喊著「觀光立國、自然生財」,而臺灣從各縣市到各鄉鎮,也都努力開發各地的觀光景點。知識經濟時代,各國政府為了提升城市競爭力,無不努力營造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環境,除了設置科學園區外,更強調生活品質與休閒環境,以健全高科技城市(Technopolis)的內涵。身為一座高科技城市,新竹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投入觀光建設,包括十七公里海岸、十八尖山,並創造賞花月、看海月、米粉節與摃丸節、以及玻璃藝術節等觀光節慶,這種種的努力,都可以看出新竹市從市民的幸福城市邁向國際觀光旅遊城市的變遷歷程。 在「家族與文物系列」中,本期陳百齡老師為我們介紹新竹著名的漢醫李倬章醫生,以及一百多年前新竹醫生會的發展歷程,讓我們一窺當時醫界的概況。「竹塹文學」由陳國鈞老師介紹竹塹儒生陳朝龍的詩;「人物系列」則由張德南老師為我們介紹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的一系列新竹地區的人物:曾任新竹縣轄市市長的鄭鴻源、「台灣的卓別林」許不了、新竹女中的國文老師郭輝、攝影師謝煌坤、以及新光集團吳火獅的長兄吳金龍。透過張德南老師細心的考究與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我們瞭解新竹地區各行各業的人物與發展。 感謝張德南老師的推薦,有機會參與並學習竹塹文獻雜誌的編輯,感謝本期作者的文章貢獻,最重要的是市政府與文化局同仁的努力。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馨文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1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